核心提示: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颈部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
小儿肌性斜颈又称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斜、前倾,颜面旋向健侧,下颌转向健侧肩部,颈部活动受限的一种病症。临床上,斜颈除极个别为脊柱畸形引起的骨性斜颈、视力障碍的代偿姿势性斜颈和颈部肌麻痹导致的神经性斜颈外,一般系指一侧的胸锁乳突肌造成的肌性斜颈。本病主要由于产伤或胎儿胎位不正,胎儿过大,或子宫内异常压力及位置不良,宫内活动不利,阻碍了一侧胸锁乳突肌的血供造成缺血性挛缩,形成斜颈。其病理变化主要为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起初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所代替。
本病发病初期颈部一侧可发现有梭形肿物,以后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逐渐挛缩紧张,呈条索状改变,患儿头部向患侧倾斜而颜面部旋向健侧。少数患儿仅见患侧胸锁乳突肌在锁骨的附着点周围有骨疣样改变的硬块物。若不及时治疗,患侧的颜面部的发育会影响,健侧一半的颜面部也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使颜面部不对称。本病临床治疗以局部行气活血、散结,舒筋解痉为主。
赵某,男,40天。孕36周+1,自然顺产,出生时体重3.4千克,于2019年4月22日来医院就诊。家长代诉:患儿头向侧倾斜而下颌部旋向左侧,双侧颜面不对称,右侧变小。于出生20天的时候发现右侧颈部包块,于2019年4月11日做颈部彩超示右侧胸锁突肌近胸锁端限局性隆起呈包块,范围约2.5cm×1.1cm ,两端与正常肌层相延续。检查结论:右侧肌性斜颈。查体:患儿头向右侧倾斜,下颌旋向左侧,右侧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梭形包块,头部活动受限,右侧旋转只能达到约45度。诊断:小儿肌性斜颈。治则:治则以行气活血、散结,舒筋解痉为主。
运用手法:①按揉:以食指中指拇指按揉右侧胸锁乳突肌包块十分钟。②捻拔拿捏:食指中指拇指捻拔右侧胸锁乳突肌包块十分钟。③侧扳: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靠向左侧肩部,逐渐拉长右侧胸锁乳突肌,反复操作10次。④旋转:患儿家长扶住患儿双肩,医者一手扶住患儿头顶,另一手扶住患儿健侧下颌,使患儿头部渐渐旋向患侧肩部倾斜,反复操作10次使其患儿头部被动活动,改善和恢复颈部活动功能等手法治疗,每天坚持治疗30分钟,每周推拿5天,休息2天。
经过治疗50天后,局部包块明显减小,颈部活动范围增大。于2019年6月17日颈部彩超复查所示:右侧胸锁乳突肌大小约为14.3mm×7.2mm包块,边界清晰,内呈低回声,分布均匀,左侧胸锁乳肌未见包块影像,左侧胸锁乳肌粗约5.9毫米。检查结论:右侧胸锁乳突肌包块。包块较前明显减小。继续同上述手法治疗,加用点按肩井、风池、斜方肌,缓解局部组织紧张有利于病情恢复。在治疗到100次的时候,患儿颈部活动自如,旋转度数一致,未触及包块。2019年8月26日再次斜颈治疗后复查,颈部彩超所示右侧胸锁乳突肌下段较对侧稍厚,层次清晰,回声稍强,左右基本对称。现已达到临床治愈,全程推拿治疗时间合计100天。
此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操作简便、轻柔,患儿全程无痛苦及哭闹,疗效较佳。患儿家长平时应注意观察婴幼儿的日常活动,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采用与斜颈方向相反的动作和姿势以利于矫正,如喂奶、用玩具改变患儿头部方向。若病程超过1年且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甚至纤维化,经推拿治疗半年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